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的Shizhang Qiao教授和Yao Zheng副教授領導了一個國際團隊,成功地在沒有預處理的情況下分離天然海水,產生綠色氫氣。
Shizhang Qiao說:“我們已經將天然海水以接近100%的效率分解成氧氣和氫氣,在商業電解槽中使用一種不昂貴和廉價的催化劑,通過電解產生綠色氫氣。”
這個國際團隊在《自然能源》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一種典型的非貴重催化劑是在表面上有氧化鉻的氧化鈷。
Yao Zheng解釋說:“我們使用天然海水作為原料,不需要任何預處理過程,如反滲析膜過濾、凈化或堿化。我們的催化劑在天然海水中運行的商業電解槽的性能接近于鉑/銥催化劑在高純度去離子水中運行的性能。”
Yao Zheng補充說:“目前的電解槽是用高純水電解液運行的。為了部分或全部取代化石燃料產生的能源,對氫氣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將顯著增加日益有限淡水資源的稀缺性。”
天然海水是一種幾乎無限的資源,被認為是一種天然的原料電解液。這對于海岸線長、陽光充足的國家和地區更為實用。然而,這對于海水稀缺的國家和地區來說并不實際。
與純水電解相比,海水電解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因為面臨電極副反應,以及使用海水的復雜性引起的腐蝕。
“對于傳統的電解槽,包括脫鹽和去離子,總是需要將不純水處理到水純度的水平,這增加了工藝的運行和維護成本。”Yao Zheng指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種無需預處理系統和堿添加就能直接利用天然海水的解決方案,其性能與現有的金屬基成熟純水電解槽相似。”
阿德萊德大學國際團隊將通過使用更大的電解槽來擴大該系統的規模,以便將其用于燃料電池制氫和氨合成等商業過程。
原標題:海水直接制氫再獲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