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主任丁文江精彩解析《固態儲氫 前程在“鎂”》。
丁文江院士堅守教學科研一線40余年,先后創建了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鎂材料應用研究工程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讓鎂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醫療、農業等領域大放異彩。
他研發固態儲氫的初衷不是為氫尋找更穩定的儲存載體,而是為了解決“鎂”的易燃易爆炸。
15年前,丁教授帶領著他的科研團隊,開始對鎂材料進行功能性研究,因為鎂極其活潑,當磨的很細的時候,非常容易發生爆炸,為了解決鎂易爆的問題,研究團隊嘗試使用多種氣體來進行安全性保護,但都沒有成功。
丁教授他們經過上千次的實驗做了各種可能的嘗試,依然無法解決這個難題,眼看山窮水盡苦無辦法之際,他們想到了氫。
長期的探索積累,最終給研究團隊最溫暖的回報,他們首創的用蒸氣法來制造含鎂氫的合金新材料,初步具備批量生產的可能,也給低成本固體儲氫的應用帶來了希望。
依靠氣態存儲瓶,供應量小且存在安全隱患,如果用一種75kg的固態儲氫罐來供氫,不僅儲氫量相當于15個氣態氫氣瓶,還能更加安全高效,為此丁院士團隊進行了專項研發,但是在研發過程中,材料膨脹如何控制的技術難題又擺在面前。
大家多次進行不同場景下的模擬測試,始終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研發小組一籌莫展,直到一次激烈的現場爭論,他們從爆米花中獲得了靈感。按照這個思路,他們把材料進行加、加壓,再泄壓,在不同的溫度環境下反復進行實驗,最后終于找到了控制材料膨脹的訣竅,使得氫氣可以穩定地、均勻地儲存和釋放。
75kg的固態儲氫罐最終被研制成功,給半導體行業的供氫帶來了新選擇,事實上這只是固態儲氫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的一個場景,它也說明氫能的應用可以更加廣泛,在冶金,電力等行業的節能減排中還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原標題:固態儲氫“鎂”起來!這位院士精彩演繹!